
緣起 About
2021年疫情期間,申請到文化部積極性藝文紓困計畫補助—陶瓷修復中現代材料之運用與實踐,藉由此計畫嘗試進行一系列完整的陶瓷修復課程、教育與推廣實踐,促進未來修護人才的培養,民眾保存修護知識與價值的推廣,並推動單位延伸性服務與向心力。
2022/3/01—04/12陶瓷修護實作課程提供完整系統性陶瓷修復現代材料運用實作課程,包含修護概念、計畫擬定與實際操作。課程依照修護步驟順序,包含修復歷史與概念演變、毀損辨識、案例分析、科學檢測、3D應用介紹、檢視紀錄與計畫擬定、清除與清潔、黏合劑特性與操作、缺損填補、缺件製作、修型打磨、全色、表面處理、包裝與預防性保護、檢討與修復報告撰寫。
主 辦 單 位 李氏文物修復有限公司
指 導 單 位 文化部積極性藝文紓困計畫補助計畫
3D掃描贊助 台灣安度ASIMETO


陶瓷修護
陶瓷修繕從考古文物中曾使用瀝青、脂灰、金屬等進行接捕與改裝,至今仍使用或轉為創作的「鋦釘」與「金繕」,現今因科學發展、博物館的興盛、修護概念的轉變,陶瓷修護成為結合科學、保存維護、紀錄、修復執行的一門學問。鋦釘、金繕、現代材料修護並非為線性進步史觀,而是一種選擇,不同方式各有其脈絡與功用。

修護倫理原則
現代修復概念自19世紀以來逐漸演變、1964年的《威尼斯憲章》形成普世性的保存原則,1994年《奈良真實性文件》對價值與真實性的討論等,到當代的國際修復倫理,思考何謂「真實」(authenticity),修護者的決定將影響何種意義留存。
1. 盡可能保留原始物質、最小干預。
2. 防止可能的未來損害(預防性保護)。
3. 有根據的接近原始藝術外觀的再現(不可臆測)。
4. 能夠撤銷任何干預的可能性(可逆性)。
5. 原始狀態的準確描述和干預的紀錄(檔案建立)。





科學檢測於修復中的應用
介紹修護科學分析原理和儀器、非破壞性檢測、X射線螢光分析法(XRF)等與應用案例,實際檢測的工作與分析圖譜,實際操作示範: XRF、紫外光。
3D技術應用
3D應用於文物紀錄、案例展示、原理、3D應用的可能性介紹。學員使用手機掃描3D體驗。
手持式3D掃描器材贊助、操作與建模示範:台灣安度ASIMETO。
檢視登錄與文物攝影
文物攝影介紹、案例分析。數位化拍攝實作,攝影棚架設介紹、打光、持拿定位、調整,作為修復前的平面影像紀錄。
檢視登錄流程說明、丈量、填寫藏品檢視登錄表,陶瓷類藏品現況紀錄表內容名詞解釋。顯微攝影操作。





修復實作
1. 乾式與溼式清潔、去除舊修補
2. 預拼
3. 黏合
4. 填補
5. 補配-翻模
6. 補配-塑形
7. 肌理模擬、刻形
8. 全色
9. 保護層/仿釉層
10. 表面處理
11. 金屬色與貼箔
預防性維護、包裝儲存
瓷器為易碎品,因此在存放、展示、拿取時皆必須提防震盪、擠壓、撞擊等造成的損害,此外也須防止儲存環境帶來的酸鹼物質,尤其是出土物件或是鹽汙染陶瓷等對環境較為敏感。
狀況良好的陶瓷通常很堅固,但仍避免過大的溫濕度變化或紫外線照射,遠離加熱器、壁爐、霜凍等熱源冷源,過大的溫濕度波動可能使胎體或釉中出現裂紋。
瓷器上出現灰塵、污漬時,可使用軟毛刷或軟布輕輕擦拭,且不可用硬度過高的布或其他物品強行去污,以免刮傷瓷器釉面。
現代的修復技術因使用化學溶劑、合成樹脂等產品,修復後的瓷器不可當食器使用,也因保有修復後的可逆性,填料與塗料可由化學藥劑或加熱等方式去除,因此修復過的瓷器僅作觀賞。日常保養以乾式清潔為主,使用軟毛刷或軟布輕輕掃除灰塵,不可使用水或溼抹布。